我常常说,不要把自己当作“天选之子”。
这话有两层意思,1、不要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机会一定会降临,因为风险和意外无处不在;2、不要觉得自己不是“天选之子”了,就放弃努力——书也不好好念了,工作也不好好干了,躺着混吃等死,就连普通的医保都不愿意交了。
要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事先有预案、有准备、有计划,总比事到临头一脸懵逼好,临阵磨枪,不如平时多擦枪,你看哪个战士平时不是把自己的枪械擦来擦去的?基础的准备工作,是一定要做的。难道你论文不写就敢去答辩?难道你驾照不考就敢直接开车上路?你也太小看了这个世界,太高估了你自己。
世界很善变,你却很脆弱。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风险意识,世事无常,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就连小说家都知道创造这种剧情——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几乎天衣无缝,却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的性命,让卧龙功败垂成。
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未虑胜、先虑败”,想好了,自己万一输了怎么办?败了怎么办?事情办砸了怎么办?忽然病了怎么办?遭遇意外怎么办?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先把最差的结果想好了,留足了预案和退路,关键时刻,就能及时止损,不至于一败涂地,不能东山再起。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明大家都知道——干工作,身体最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证健康,是一个人养家糊口、发财致富的最根本所在。但很多人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依然等到把身体搞崩溃了,才想到生命的可贵。不是事到临头生病住院了,都不晓得首先要把社保医保缴纳了,举个例子:“有些手术明明平时交医保就可以搞定,偏偏到了关键时刻还得去水滴筹……”特别是那些收入不低的自由职业者,明明平时举手之劳的事情,偏偏要搞到捉襟见肘的时候才想到医保,自己平时没有风险意识,最后还能甩锅到中国医保制度的头上来。
很多批判中国医保制度的人,其实很没良心,因为中国的医保制度,是真正“普惠性”的医保,一般情况下,社保中的医保,就足以应付人们的大部分检查、治疗、手术了。中国人70%的卫生总费用由政府和保险负担,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线城市,居民自己负担的卫生费用不到总额的20%。所以你们说谁从中国的医疗制度中受益最多?我是做过两次大手术的人,如果没有医保,我不确定我能活到现在。
在中国,只要有医保,就连开颅手术、血管支架之类的手术,都是普通人可以承受的。很多人没有出过国,其实并不了解国外所谓的“免费医疗”,比如在英国、澳洲,说是免费,但可以让你排队等到天荒地老,最终还是得去私立医院花个天文数字治疗;在美国,中产阶级承担了绝大部分高额医保成本,如果没有医保,你去医院输个液、叫个救护车,都有可能让你破产。绝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无论你有钱没钱,大家都是一视同仁,拿着医保卡去公立医院排队挂号,两个小时之内,绝对能让你看上十几块钱的“专家门诊”。
所以我说,操心保险的人们,首先要把你的社保正常交了,这才是最基本的“风险控制”,这个东西,能够保护你就业、就医……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很多推销保险的兄弟,上来就搞焦虑营销,狂喷中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拿着《我不是药神》电影桥段当证据,这种营销,实在是又蠢又坏的猪队友,智商税收得太难看。
实际上,有社保打底,再搭配几个大病保险、意外险,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根本没有必要听某些江湖骗子瞎忽悠,从教育到人寿到财产,各种“定制保险”买上一大堆,那只能叫人傻钱多,鼓励保险公司开发“垃圾险种”,继续做烂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所以说,保险市场被搞臭了,那些“韭菜”也是有责任的。
买保险,要从实际出发,了解自身的情况,也了解不同险种的情况,实事求是,保障自己的权益。比如说,如果你是个天天熬夜加班的程序员,你是个全世界乱飞的商务人士,你是家庭唯一的经济支柱,那么你确实需要一份“寿险”。还有,“重病险”和“寿险”有哪些重合、哪些冲突,要符合那些条件,都必须花时间搞清楚;某些“分红型”、“理财型”、“返还型”的保险产品,买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你要明白,你到底是要一份保险,还是一份资产配置方案。
我建议,只要不是钱多的没处花、钱多的令自己恐慌的大佬,最好就把保险当作一种消费品,冲着它的“使用价值”去买,保险就是用来保障你的各种权益的,就是来帮你各种风险兜底的,正常的保险很纯粹,没有那么多附加条款,也没有那么多“赠送”的权益。大部分保险产品推销员总喜欢推销理财性质的产品,你猜为什么?
我建议,不是专业人士,最好不要随便瞎买除了国家社保之外的保险;如果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去学习,或者说没时间去研究、学习,也不要随便乱碰任何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