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斯里李爱贤
吉隆坡甲洞(KLK)继承人
丹斯里李莱生是大马种植业的巨头,也是吉隆坡甲洞(KLK)的创始人,被誉为东南亚“橡胶大王”。如今这家市值223亿令吉的种植公司目前由其子李爱贤、李孝贤和李顺贤继承,并由长子丹斯里李爱贤掌舵。吉隆坡甲洞不仅是大马种植业最重要的公司,同时也是一家跨国集团。该集团立足大马之际,业务更是遍布欧洲、中国和印尼,全球员工人数逾高达4万7000人。在父亲李莱生因病逝世后,作为吉隆坡甲洞(KLK)接班人的李氏兄弟,是如何接手父亲辛苦打下的江山呢?
兄弟齐心 继承父业
李爱贤今年72岁,出生于霹雳怡保。由于从小受到家族产业特性的影响,他在大学时期时就选择了农业为主修专业,并且还考获了美国哈佛商业学校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他于1974年加入吉隆甲洞集团(KLK),刚开始由底层开始做起,因获的良好的表现从而备受公司上下的肯定。在他一番努力耕耘之下,11年后在1985年,他便正式进入董事局。
李爱贤的父亲李莱生认为学习英文是当时从事工商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关键之一,于是为了训练接班人,李莱生的5个子女全都接受过英文教育。由于李爱贤精通英文,所以使他能在短时间内透过英国人的经历及各种管理书籍,学习如何收购上市公司,并成功将家族企业发展为企业家族。
1993年11月,李莱生因病逝世,其产业交由儿子李爱贤、李孝贤和李顺贤继承,并由长子李爱贤负责掌舵。李莱生生前曾控制4家种植业和集团公司,拥有8.9万公顷的橡胶、油棕以及可可种植园。此外,当时吉隆坡甲洞共有9家子公司和3家附属公司,其中3家挂牌公司总市值高达27亿令吉。
尽管失败连连 仍不放弃
李氏兄弟在接管了父亲的公司后,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成功就停止奋斗。他们同心协力坚守家业,并立足大马、放眼国际,多元化旗下事业版图,扩张收益来源,使公司步入新的辉煌时期。但一切并不是想象中的完美,在起初接手公司时,李爱贤也曾遭遇过很多挫折。他先是和父亲一样种植橡胶,但正好赶上橡胶价格大幅下跌,无法收回种植成本,导致亏损。后来,他又转种可可,但可可的价格也大幅下降,入不敷出。
尽管一直面临失败,但李爱贤并没有轻易放弃,他把眼光投到了种植油棕。在他苦心经营了十多年后,他的产业进一步扩大,更是遍布马来西亚。自90年代以来,该集团已多元化进入以资源为基础的制造业,例如油脂、衍生品和特种化学品。并且纵向整合其上游和下游业务,再通过各种战略性的收购和健全的管理,成为了全球有化学领先企业。然而,李爱贤也被称为 ”大马油棕大王“。
然而,国际油价从2014年下半年起陷入跌势,拖累了棕油价走低,令国内种植业者面临极大的挑战。但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李爱贤,在这次的风浪中没遭受显著冲击,就连旗下公司峇都加湾(BKAWAN)和吉隆甲洞的业绩和股价都表现趋稳。在众多富豪身家都因经济低迷而 “缩水”之际,李爱贤的财富却逆势增长。一向行事低调的李爱贤,在管理公司方面,一贯保持着稳中求胜的作风。即使该集团正积极拓展业务,他也不会过度激进,而是步步为营地开拓业务。
身在异乡不忘根 还是看重客家情
李莱生有三子两女,三个儿子的名字依次为爱贤、孝贤、顺贤。头三个字连起来是 “爱孝顺“,然而 “爱”在客家话中有 “要”之义。 “要孝顺”,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客家传统美德的元素。
在慈善家父母已故李莱生和已故潘斯里梁琬清耳濡目染之下,李氏兄弟继承了他们的慷慨仁厚,对客家人承办的公益事业都积极资助。李爱贤也因受到家长的影响,自身也热衷于慈善并且也会抽空参与社团活动,借此机会回馈社会。同时,他也是首要领导基金会(Perdana Leadership Foundation)、端姑拜侬基金会、吉隆甲洞基金会、拉曼大学教育基金会及Wesley基金会理事。
李爱贤还通过 “丹斯里李莱生教育基金” 每年赞助50至60名学生,而夫人潘斯里林薇芬则成立Daybreak培训中心,协助残疾人士学习一技之长。这些善举促使福布斯将李爱贤和林薇芬名列 “亚洲慈善英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