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鸿标
Public Bank创始人
1930年出生于新加坡的郑鸿标6岁丧母,从小被迫挑起照顾兄弟姐妹的责任。出来工作后,从20岁开始到90岁,他都一直在银行业里摸爬滚打。曾经梦想成为律师的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银行家的?
因家庭放弃梦想
郑鸿标的父亲15岁从潮州下南洋到新加坡打工,但是赚取的收入十分微薄。郑鸿标是家中第二个孩子,6岁丧母,全家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因此郑鸿标从小就挑起照顾弟妹们饮食起居的责任。除此之外还要帮父亲做生意,甚至在战乱期间也曾冒着生命危险在路边贩卖香烟。就是这种经历,培养了郑鸿标后来善待员工的性格。
年轻时的郑鸿标心中也有个梦想,他想成为一名律师。然而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他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埋藏在心里。19岁那年,郑鸿标完成了剑桥大学海外文凭考试,却因无法继续深造而不得不放弃自己想当律师的梦想。毕业后,他很快便投入社会去赚钱补贴家用,他当过厨师,卖过钟表、眼镜、蔬菜等等。
不久后,郑鸿标到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面试,成功被录用成为一名书记,从此踏入银行业。
打工16年后创业
郑鸿标在华侨银行从书记做起,凭着勤奋能干,很快便被升为助理会计师。后来,他的才华受到当时的上司邱德拔欣赏,于是跟随邱德拔来到马来西亚,以经理身份协助他创办了马来亚银行(Maybank)。马来亚银行发展迅速,曾经试过在一周内开设5家分行。
虽然郑鸿标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36岁那年,他决定出来单干,成立自己的银行——大众银行(Public Bank)。他获得了大马政府迄今发行的最后一张银行牌照。彼时,郑鸿标已经在银行业里打拼了16年。
1966年,大众银行正式开张。在当时国家独立仅仅十年,银行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情况下,郑鸿标选择攻略一般民众市场,打开个人储蓄的商机。不到一年,大众银行就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在政府开放利息管制后,大众银行以极具吸引力的利率吸引客户,进一步站稳脚跟。
成功的两项秘诀
直到今天,大众银行成为大马第二银行,并被荣誉为马来西亚最佳银行。这全赖于郑鸿标的信念——他相信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在70年代期间,他曾经涉足地产、保险、采矿等领域,担任20余家企业的董事。当大家以为他要开始发展自己的商业帝国的时候,他却于1981年决定统一业务,把手上所有非银行业的生意脱售,并把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扩充大众银行的规模,只专注于银行业。
同时,大众银行的成功也归功于郑鸿标对人力投资的远见。早在马来亚银行工作时,郑鸿标就了解人才的重要性。当时的年代大学生并不常见,而且人才皆往外资银行流去。为了留住人才,郑鸿标决定设定良好的培训与升迁制度,也时常警惕自己注重属下的实力,而非是否名校出身。因此,这些人才在后来也成为大众银行事业的第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