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看到大声嚷叫的现象,第一种是大喊大叫,还夹杂着骂声的人,我们大多数称他们为泼妇;
第二种是仗着自己有点儿背景,就对别人呼三喝四的,我们称他们为狗仗人势;
第三种是觉得自己手里有点儿小小的权利,就对下属大喊大叫的,我们称他们为小人得志;
第四种是总爱和别人争论,而且争得面红耳赤,我们说他们心胸狭隘;
第五种是在为自己辩解时,总是不断提高嗓门音量,其实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心虚。
所以,很多时候,大声不代表你的身份地位,更不代表你是正确的,只能说明你的嗓门大,说明你水平不高,境界不够。
平时上下班路上,经常会碰到手机看片子声音外放的,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寻找此人,然后再投去愤怒的一瞥。
可惜看片子的人乐在其中,并不能感觉到我的“卫生眼”,又或许能感觉,却不在乎。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天生的,有的细腻,有的粗狂,我们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音量。
正如网上所说的:
“有好的素养的人,一定是善良的。
因为他的眼睛时刻关注着别人,心里始终装着别人。”
当你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你会不自觉地想“我这样做,别人会有什么感受”,便会在公共场合有意识地降低自己的音量。
蔡康永有一句话:“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意思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就是这个人的标签,说话的内容能反映他素养的高低。
其实,除了说话的内容,说话的音量也同样暴露了一个人的修养。
细想一下,确实是这样:
约束自己,在公众场合,能管住自己的音量,不扰于人,是一种礼貌;
一视同仁,面对弱者不高声呼和,面对强者不低声维诺,是一种品德;
管住脾气,对亲近的人不大声嚷嚷,对陌生的人不一团和气,是一种美德。
生活中许多人以为声势浩大就可以显得更加强势,更令人信服。
于是在很多时候,人们总喜欢抬高音量来为自己壮胆:
吵架时,扯着嗓子,吹鼻子瞪眼,一声比一声大;
讨论时,为了证明自己,不仅声音大,还会忍不住有其他动作;
比赛时,有时会用语言向对手示威,让对手求饶。
以声压人真的有效果吗?
并不一定。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孰是孰非明眼人靠心就可以分辨了,音量大小根本就改变不了什么。
错的事情不会因为你声势大变成对的,对的东西也不会因为你音量小而变成错的。
以声示人,不如以才示人。
用实力说话,要胜过千万句的废话。
“王婆卖瓜式”的自我宣传,虚张声势的自我包装,不仅不能博取认可,反而会让人心生厌烦。
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有用,与其天天大张旗鼓地寻找伯乐,不如先打磨好自己,成为一匹真正的千里马。
当你足够出色,你的才情是无论如何都藏不住的,即使你不说话,你的才华也会替你说话。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你的音量决定了你的素质,暴露了你的水平,最终决定了你的层次。
我们说话都应该是轻声细语,对人是和风细雨,于人于己要做到温柔的提醒,和善意的坚持。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更文明。
余生,愿你,做一个温和有底气的人。
从不慌张,从不胆怯,有态度,有温度,有气度,悦己悦人,不失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