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年来,因美国股市监管环境友好,且有庞大的资金池渴望投资于世界上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许多中国科技公司纷纷涌入美国股市上市。
然而,现在涉及价值2兆美元数百家公司的这股洪流似乎戛然而止。在北京7月10日公告里,要求几乎所有试图去国外上市的企业都需要先取得网络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这无异于给中资公司赴美国首次公开售股(IPO)敲起了丧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吉利斯(Paul Gillis)说:“在5到10年内不太可能出现任何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除了可能有几家进行第二上市的大公司。”
此前尽管监管机构表达了反对,但是滴滴仍然推进其在纽约的IPO,中国的打压随后而来,且已经在市场上发出冲击波。一项衡量在美国交易的中国股票的指标,已从近期高点下跌近30%。对于尚未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什么时候可以拿回自己投资的不确定性加大。
美国市场对中国公司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第一波开始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这种凭证允许投资者持有海外股份始于1999年。从那以来,400多家中国公司选择在美国交易所进行第一上市,筹集了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包括该国大部分的科技公司,它们的股票后来受益于历史上最长的牛市之一。
在网络泡沫时代,总部位于香港的网站运营商中华网于199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开风气之先。这家公司上市首日飙升236%,使创始人和支持者致富,并向中国互联网公司展示了一条通往外国资本的途径 —— 前提如果他们能设法绕过中国政府严格监管的话。
与香港对公司的经营自由放任、对公司融资几无规则不同,中国内地的私营企业面临的障碍要高得多。许多行业,尤其是敏感的互联网行业的外资所有权受到限制,而赴海外上市则需要获得中国国务院的批准。
为了绕过这些障碍,在可变利益实体/协议控制(VIE)的形式中找到了妥协,包括熟知的滴滴和阿里巴巴在内的大多数ADR使用了这种复杂的公司架构。在此种结构中,中资公司变身外国公司,其股份海外投资者可以购买。尽管在法律上不稳定,难以理解,但事实证明,这种解决方案为美国投资者、华尔街和中国政府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