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个领域,我进的比被人早,努力很多年,却比不上一个刚入行的人?
比如写作这个行业。自媒体兴盛的这几年,很多作者都开始入住网络写作平台。最近看到一个已经在平台上写作3年的作者在其他作者的评论区提问,怎么能提升写作能力,因为自己已经写了三年了,但是连原创标识都没有拿到。
进步如此缓慢是因为你没有高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是一种带有目的性,有反馈,有纠正的刻意练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设定好学习需要达成的目的,以此基础上设计各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让努力的过程在心中变的可视化,达到目的的道路在心理上的距离也就变短了。
我遇到很多大V在刚开始写作3个月就接连拿到了原创标识、加V认证,签约作者等。这些人里有些是原本有写作经验的,但是也有些此前并没有多少写作经验,只是在准备加入平台的时候,认真琢磨写的好的作者文章,总结成功文章的写作特点,模仿成功案例,自己的文章很快就能初具模型。
1万小时理论是真的吗?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也学习了很长时间,差距却在和别人不断拉大?作家拉德维尔说,人只要在一个领域投入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句话是真的吗?
答案是,如果你是高效的学习,那就是真的,但是如果你是“天真的练习”,那不好意思,你可能2万个小时也成不了专家。
《刻意练习》中在对音乐学院的小提请演奏学生做了一个研究。在这个研究中,他将学生按照目前的水平分为2组,卓越的、一般的。研究中他发现,卓越这一组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前一晚弹奏,出现错误10次,同样的错误第二天就会只出现3次,也就是说他已经改正7次,但是另外一组成绩稍差的,前一晚练习出错9次,第二晚出错7次,只改正2次。
在《刻意练习》的研究者看来第二组的学习就叫做“天真的练习”。天真的练习是一种机械的、不加思考的反复做同一件事情。
回到现实中,我们自己何尝不是经常做着天真的练习。
比如上文提到的写了三年也没有拿到原创标识的作者,在后面我翻看他的文章的时候,发现他的文章虽然发的多,发的勤,但是现在的文章质量相比较半年前的文章质量并没有提升。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天真的练习既不讲究效率,也不将就质量,对于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目的也没有制定清晰的标准。
最早之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学英语的段子,有的人背英语单词,买来一本词典从a 背起,每天背字典第一个单词abandon(放弃),背了几个月还是第一页abandon,最后终于abandon放弃了。
现实中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拿到需要背的5000个单词,每天一遍一遍的背,知道一点记忆曲线的的人在第二天再背的时候还会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不知道的第二天就开始背新的单词。但是每天需要记住多少却从来不去计算也不检查背诵效果,不加思考的反复做同一件事情毫无意义,在做事情之前设定目标,并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聚焦自己的不足,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克服这种不足。
山田本一是八十年代的一名马拉松运动员。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经传的山田本一夺得冠军。
人们对这个跑在最前面的矮个子夺得冠军觉得是一次偶然。2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再一次夺得冠军。2次夺得马拉松冠军已经不能用偶然来解释。
十年后这个谜题被解开,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说: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颗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个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冲向第二个目标。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带着目的去学习,会考虑更周全,投入更专注。
有明确的目的还不够,还要有反馈和纠正
但是光有目的对于学习来说还不够,还需要结合反馈和纠正。设定目的——及时反馈——纠正,一次学习要同时包含这三个步骤才算一次有效的学习。
伟大的作家富兰克林在描述自己的写作训练之路这样说过,根据他童年时期的训练,他顶多可以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写手。但在有一次他看到英国《观察家》的杂志,被杂志中高质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但是没有人教他怎么写文章,于是他开始给文章写评论,找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给文章逐句写评论,这个训练只是为实现能理解文章的目的。
但是很快富兰克林不再满足于这种写作方式,因为他想要的是能写自己的文章,于是他开始模仿自己喜欢的文章写作,但是在这个写作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于词汇量严重不足,导致他写的文章只能实现表达中肯意见的水平。
为能训练自己的词汇量,他开始将收集到的好文章改写成诗剧,之后再等一段时间,再将诗剧改写成散文。通过这种不断的改写训练,富兰克林开始发散思维,想出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个事情。
这就是一次有目的、有反馈,有纠正的高效学习过程。
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这三个环节中有目的这个环节是非常难把握的。因为例如体育训练、音乐训练这些训练都已经有成熟的训练标准,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么阶段都有明确的安排,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或者没有条件接受这样的训练,或者我们的学习内容压根就还没有明确的训练指标。这时候我们只依靠自己完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刻意练习呢?
富兰克林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从目前已经成功的案例中寻找共同特征,然后将这些共同特征作为模仿训练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