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企业管理市场出现一个频率较高的名词——“规范化”管理。当一家企业经过不断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前“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很难支撑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步入正规化,向“科学型”管理升级。
1. 厘清各部门的职责
以前业务、采购、生产、发货都是一个人做,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就需要设置相应的部门,然后根据工作量招聘相应的员工。每位员工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写得清晰明白,让新人可以一目了然,这样新员工一到公司就能了解自己的部门、岗位、上司和该做的事情。
2. 完整的企业规章制度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的部队不可能打胜仗;没有纪律的企业也不可能做强。随着企业不断地扩展、部门增加、人员也增加,公司秩序就会开始混乱。这时管理层就需要指定相应行政规章制度,比如:办公室用品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出勤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的“制度管理”规范员工的意识和行为,保证企业良好的运作。
3. 工作标准流程
不管是产品还是工作成果,我们都要评估好坏。要评估就需要标准,而且标准要清晰、直观、量化,让人易记、易行、易懂。如果标准不统一,会造成员工因为工作矛盾而争吵,甚至会出现一系列的客户投诉索赔等问题。标准就是一把尺,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衡量企业绩效好坏、人才能力差异。
4. 工作表单
很多企业不规范导致数据缺失、混乱,影响到成本分析、盈利分析、决策分析。无法量化数据、反馈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也就无法作出良好决策,企业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工作表单可以解决企业记录问题、解决企业数据统计分析和决策问题。如果企业还没有制作表单的思维,那就应该要深刻反思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