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瑞敏
海尔集团创始人
连续12年蝉联全球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集团,也是率先在全球创立生态品牌的企业。但是这家公司早在38年前,还只是青岛一家濒临破产的冰箱小工厂。在张瑞敏接手这家公司后,才成就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成为在这个物联网时代世界引领的生态型企业。
接手烫手山芋进行改革
1984年,35岁的张瑞敏接手了一个烫手山芋——他被调任到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在他接手之前,这家工厂先后有三位厂长主动申请调职。张瑞敏刚走马上任, 等待着他的是53张员工请调报告,冰箱厂亏空147万元。
他在车间里与员工们共同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工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员工们也很少按规矩办事。对此,他颁布了13条工厂规章制度,整顿工厂作风问题。上任之后他做出的第一项决策,就是引入德国一家冰箱公司利勃海尔(Liebherr)的先进制造技术。
1985年,他在得到了冰箱质量有问题的用户反馈之后,立刻带领管理人员到工厂检查。结果发现同一批次的400多台冰箱里,有76台冰箱的质检不合格。他做出了在中国乃至世界企业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项决策——砸掉所有不合格的冰箱。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相当于一名员工两年的薪水,他做出的这个决定,让员工对质量问题重视了起来。四年后,他带领员工捧回了中国国产冰箱史上第一块家电质量金奖。
孤注一掷选择走向国际
1999年,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外资企业将流入中国,为本土企业带来灾难。张瑞敏对此认为,只有在西方企业竞争下谋生存求发展,才能把中国品牌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品牌。
在许多企业都开始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之时,张瑞敏选择走创牌之路,投资300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海尔工业园、在洛杉矶设立设计中心、并在纽约设立营销中心,在当地聘请超过200名员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认为海尔是在盲目扩张,有人保持批评态度,有人为海尔在美国建厂的前景担忧。面对种种质疑,张瑞敏选择知难而上,坚决要竖起海尔自己的品牌。20年的海外浮沉,海尔一点点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获得无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
推倒体系实现颠覆性革命
如今,张瑞敏正在将他的企业家精神灌输到每一位海尔员工的脑海中。2005年,张瑞敏将自己亲手建立的海尔管理体系推倒重来,提出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对企业进行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在他的改革下,海尔集团彻底扁平化管理,为员工提供资金、资源等支持,鼓励员工创业。
从此时开始,海尔从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成功转型成一家生态企业。虽然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模式受到大量抨击,但是无可否认,他是一位成功的改革家,敢于拼搏、真正实践创新,为中国的企业和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