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奥多尔·英格瓦·坎普拉德 Feodor Ingvar Kamprad
瑞典IKEA创始人
1926年,费奥多尔·英格瓦·坎普拉德(Feodor Ingvar Kamprad) 出生于瑞典南部一个农场主家庭。坎普拉德从小就展露出经商天赋,不到5岁就从批发市场订购火柴,再转手卖掉赚取差价。这段“卖火柴”的成功经验,让坎普拉德立下了经商的志向。
从小展露经商天赋
从火柴开始,坎普拉德开始销售鱼、圣诞树装饰、种子、圆珠笔等。1943年,刚满17岁的坎普拉德就创立了IKEA(宜家)。其中,字母I代表他的名字Ingvar,K则是代表他的姓氏Kamprad,字母E代表他成长的农场Elmtaryd,字母A代表他生活的村庄Agunnaryd。
宜家起初卖钢笔、皮夹、画框、桌布、手表、珠宝等,但凡坎普拉德能想到的便宜货都卖。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最捡便宜的价格把商品从工厂送到客户手中。1947年,宜家第一则广告出现在当地报纸上。他打出的口号很简单,就是没有中间商差价,这给他带来了大量的客户。
坎普拉德发现要记下所有商品的邮寄编号太费工夫,于是干脆给每个家具取了名字,就此成了宜家的传统。接着坎普拉德开始印刷一本叫做《宜家通讯》商品目录,并邮寄给客户,客户只需要寄回填好的邮购订单,工厂便会按订单配送。
采用全新营销模式
三年后,宜家的家具邮购业务进入了迷茫期,整体的邮购市场竞争白热化。坎普拉德认为,邮购使得顾客无法亲手触摸到真实的商品,只能信赖广告和商品描述,消费者权益很难得到保障,于是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花了1.3万克朗,买下一个破败家具商场,打造成实体门店长期陈列并销售宜家家具,让顾客亲眼看见、亲手触摸,直观对比不同价位和质量的商品。
主打高性价比的宜家,迅速搭上了瑞典社会飞速发展的顺风车,但坎普拉德的低价政策也引起众怒,整个家具行业开始像群狼一般围宰宜家。一时之间,许多供应商拒绝供货,甚至连商品交易会也出面阻止宜家参展。坎普拉德没有轻易妥协,他想尽办法突出重围。
宜家迈入全球化时代
当被允许售卖同样的家具时,宜家被迫走上自主设计的道路,成了自主设计品牌。为了克服供应难题,反而为宜家打开了通向全新领域的大门,这个新机遇便是波兰。当时,宜家对木质座椅需求量极大,供货缺口剧烈增长。据统计,1961年宜家要满足订单上的4万把木质座椅已经很发愁了,其中半数根本无法在国内采购到,急需在海外拓展供应商渠道。
于是,坎普拉德做出了或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商业决策:前往波兰。从1961年到1998年,宜家同波兰的贸易往来从区区6.9万克朗的一笔木质座椅订单,迅速扩大到数十亿克朗的净出口体量。此外,宜家还在波兰参与了锯木厂等其他各项投资,并成功建立了实体商场。
在波兰人的帮助下,坎普拉德在价格战中一路领先,而这是瑞典国内任何家具厂商永远也无法企及的。1973年,瑞士苏黎世附近的斯普雷顿巴赫开出宜家商场,这是宜家首次走出北欧市场,标志着宜家进入全球化新时代。